委實說,當前各省市推行的“3+3”高考新模式,并不是新鮮的貨色,這不是多年前江蘇省高考改革方案的翻版嗎?事實證明:江蘇省實施類似的方案幾年后悄然廢除,“撥亂反正”,事實上等于宣告改革失敗。近幾年來,江蘇省由高考強省變成了普通省,其生源質量在高校,尤其是在北大、清華的口碑比原來降低太多。令人不解的是:江蘇省作為高考改革先行先試省份,實施類似方案失敗后,為何眾多省市卻依然要一意孤行、勇往直前地實施呢?這實在令人費解!不妨看上海政協委員施華這份關于新高考的提案。
從考試科目來看,“3+3”成了各省未來高考的新模式。“3+3”模式是指高考成績由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考科目成績和考生選考的3門選考科目成績組成。學生不再分文理科,可以自主選擇選考科目。就3門選考科目而言,目前除了浙江外都采用“6+3”模式,即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6個科目中自主選擇3科;浙江采用“7+3”模式,除了以上6個科目外,多了一科“技術”。
提案人曾跟方案制定者有過較長時間的交流。制定3+3高考新模式的初衷是:
1、確保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2、取消了學生文理分科,增加了學生自主選擇性
從數學排列組合看:學生自主選擇科目的組合是可以達到二十余種,表面上看,學生的興趣愛好是可以得到有效的彰顯。但在中國體制沒有健全的大背景下,在整個誠信體系都沒有建立起來的社會里,教育改革敢為天下先,果真能營造這樣的教育氛圍嗎?
問題浮現
今年上海的高三年級已經實施了“3+3”高考新模式,從目前實施情況看,暴露出如下問題:
1
資源浪費嚴重
從我走訪浦東各中學的情況來看,學生選科不總是憑興趣愛好來選的,大多數學生是按學科的難易度進行選科的。由于文科相對簡單,因此選擇文科的同學多一些(選政治的偏少);理科中生物較簡單,因此選生物的同學多。而較難的物理、化學選擇的人數偏少,重點中學的學生相對多一些。這樣造成原本較少的地理、生物老師奇缺,而原本較多的物理、化學老師偏多,資源浪費嚴重,而且學生資源也浪費嚴重。從長遠看,將來大學招收的大多是文科學生,社會就業形式會更加嚴峻,會出現社會不和諧現象。而且,物理、化學人數減少,會使得將來中國物理、化學人才短缺,中國在自然科學方面會遠遠落后于世界科技強國。很多中學教師戲稱:十年后,中國無物理、化學大家。
2
分層走班收效不佳
由于新高考分為合格考和等級考,因此分層走班是每個學校的必然選擇。從實施情況看:走班制很難制定課表(少數學校為了好安排教學,動員或強制學生只能按照學校規定的3~4種或4~5種方案選科),而且來自于不同班級的學生因合格考或等級考暫時匯集在一起,學生人數多,任課教師不堪重負,教與學的效果均不佳。中國式走班和外國學生走班,因人數體量不同,效果也不同。因此,提案人認為:走班制不適合于中國國情。走班制給所有高中教師和學生以及家長帶來前所未有的沉重負擔。
3
英語考2次不合理
本來各省市高考改革已經準備淡化英語,現在變成英語考2次,加之總分150分,使得英語成為凌駕于所有學科之上的“最重要”一門課。這可苦了英語老師。且不說語言只是一門對外交流的工具,現今機器翻譯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有人說:學好英語是具備國際化視野的重要基礎和保證。提案人認為:只怕未必!提案人曾經訪問過日本和韓國的多所中學,按理說,他們和美國是同盟國,與美國交流更多,按理其國際化程度更高。而他們的英語老師的口語能力甚至還不如我們這些作訪問的數理化老師。我曾不解的問這些英語老師,這些英語老師幾乎眾口一詞:“自己的母語最重要”。
提案人曾做過調查:英語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大多都想考2次。成績好的學生哪怕是考了A+,但為了打壓其他比他稍差的同學拿A+,他也會參加第2次英語考試。這既暴露了人性的弱點,又暴露了另一個問題:等級差只有3分是否合理?如何科學評判學生水平高低?這是政策制定者必須認真思考和有效應對的問題。
4
高二提前考生物、地理等級考不合理
生物、地理在高中階段相對較容易,提前考不科學。據我了解:閔行區某重點中學行政命令:全體學生在高二階段必須選擇生物、地理等級考,到了高三階段只選擇一門課程,只需花費較少時間,而把大多數時間花在語、數、外上面。這些學校之所以這樣做,是由于“3+3”高考新模式的賦分不合理。選修科目的等級考實際上只有30分(折合總分70分,合格考40分),學生語數外若很強,足以彌補這個30分。須知學生和家長精著呢!
因此,生物、地理提前考,以及選擇科目的實際分值過少是又一個非常嚴重的漏洞。
5
數學取消文理科考試不合理
數學取消文理科后,勢必造成數學考試難度下降,再加上物理、化學成為選考科目。因此男生高考比較吃虧。從2015、2016年高考就能看出端倪。考進北大、清華、交大、復旦的女生大幅度增加,而男生大幅度減少。提案人并不是性別歧視,總體說來,男生理科天賦一般強于女生。若這種現象持續下去,提案人認為中國未來的自然科學發展擔憂。
6
學生課業負擔更重
新高考的目的之一是減輕學生負擔,但從已經實施的情況來看:學生疲于應付眾多學科的合格考、等級考,負擔更重。在課堂上表現為上課打瞌睡、精神萎靡不振;上甲課作乙作業等,學生學習效果差。緊接著,惡性循環來了:每一科目的老師怕其他學科老師擠占自己學科時間,布置作業加碼,學生就陷入了題海中了。教委雖然三令五申,不準進行周考、月考,但各學校均以各種名目進行模擬考、周考、月考、綜合考、聯考。考得天昏地暗,考得日月無光,考的學生快要吐血。學生思考時間少了,悟性降低了,能力當然就降低了。這幾年來,抱怨學生素質下滑厲害的高校老師明顯多了。
換個角度破局
既然這些改革方案仍然因循舊有的“加減法”方案。我們為什么不從另外的角度加以思考呢?
1
打破舊有中學課本藩籬,實施教材重構
實施中學基礎課程建設,必須走學科重構、學科重組、學科重建三個步驟。
所謂學科重構,就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具有權威性)為主體,以優秀海外國際課程教材,如IB課程、AP課程為參照,進行引進、借鑒、整合,融合國際課程的優秀元素,打造適合上海的本土教材。這就需要教材編撰者具有國際化視野,有很高的學養。
所謂學科重組,就是以中學中某知識為切合點,跨學科多維組合,架設學科通道,打通學科壁壘。其重組方式主要以專題重組為主。
專題重組:文科類的可以中國歷史為主軸,將語文、中國地理、政治融會貫通;也可以世界歷史為主軸,將英語、世界地理、政治融會貫通。比如:學習秦朝歷史,可以學習先秦文學、賈誼的《過秦論》、杜牧的《阿房宮賦》等,還可同時學習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地理,還可以學習了解相關封建國家政治治理方式及其政治制度等等。理科類的可以生命、環保、新能源或者航空航天為主題,把生物、化學、物理、數學、計算機、勞技相關課程組合在一起教學。而對于音樂、美術等科目,可以進行戲劇重組,如歌劇、話劇、莎翁劇社等,這個課程將語文、英語、音樂、舞蹈、歷史、思想品德等課程組合在一起。
學科之間重新組合對于培養學生實際能力和整體素質十分有用。學科教學局限于學科視界,著重于本學科系統知識體系的學習;而學科間組合寬泛于生活視界,它著重于對知識體系的應用,更著重于人的整體思維,更著眼于人的動態成長。這種實施方案,不僅學習了各學科知識,而且與當前教委、大學提倡的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完全契合。一句話,學科間組合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大局觀。
所謂學科重建,就是重新建立新的學科課堂。今天許多學校的課堂教學模式建構基本停留在形式,而更高層次的課堂重建是著重于課堂里的教學流,即“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一動態內容要有思維、智慧和文化的含量,也就是學生在課堂里最終實際收獲的是高價值、富思維的課程。
2
營造外部寬松環境,弱化升學率
事實上,類似“營造外部寬松環境,弱化升學率”的提法,教育部門已經喊了好多年。但事實上,高考一結束,各個學校的北大、清華人數多少、一本率多少清清楚楚。這些信息從何處來的?明眼人一目了然。
怎樣杜絕上述問題呢?提案人認為:要充分依靠街道辦事處,將學生的高考報名工作放在街道辦事處,學生不填所在的中學,讓一般人查不到學生其他信息,這樣外部統計各個學校一本率就困難多了。而且,禁止重點中學私自發布自己學校的北大、清華人數和一本率。只有這樣,各學校沒有了高考升學率這副枷鎖,才能將教學重心轉移到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上。外部環境寬松了,學生和家長的焦慮少了,社會矛盾也就少了,就不會出現2015年選修物理的考生家長自發到上海市教委、市政府門前靜坐的問題了。
3
改變高考舊有方式,實施全新命題
若以某一中心學科進行命題,就會擺脫教師和學生猜題、押題的泥淖,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案人曾經遵照學校指示,為選拔初三考高中的學生出過類似的試題,反響較好。現截取一部分:
本題以化學為載體,考察了語文、歷史、化學等相關知識,考生靠猜題、押題是行不通的。但基礎知識是學生學過的,因此考查的是學生的能力。
4
組建權威考試中心,建設試題庫,分層選拔學生
現在的教育為了所謂的社會和諧,而實施的是所謂公平教育、大眾教育。這也是違背教育規律的。人的智力水平是有差距的,我們不能為了所謂的教育公平就束縛住了精英學生的自我發展。殊不知,在某種程度上社會的進步就是靠少數精英階層推動的。2002年提案人在韓國首爾、釜山走訪中學時曾參觀了設在釜山的韓國唯一的精英學校,該校招收全韓國最優秀、最聰明的學生,使用韓國最優質的資源,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如何也讓我國資優學生脫穎而出呢?
我們是否可以成立一個權威的游離于教育職能部門之外的考試中心(教育部也設立過教育部考試中心,但現在考試功能沒有得到有效彰顯),考試中心由北大、清華等重點大學的教授以及著名的中學教師牽頭,建立權威試題庫,進行分層考試:達到某一分值符合進入北大、清華標準;達到另一分值符合進入復旦、交大標準等。高中三年期間國家可以定期考多次,由學生自主選擇考試時間。這樣做,學生可以有充足的自由支配時間,在考試安排上比較從容。這種形式有一點考托福、GRE的特點。而且還能有效減少各個重點大學的自招考試,避免學生疲于應付考試的亂象發生。而現在的高考方案,事實上北大、清華等名校是不認可的。若認可,何必要舉辦夏令營、金秋營、冬令營、大學先修課等一大堆考試呢?
總之,高考改革涉及到千家萬戶,它關乎社會的和諧和穩定,更關乎著中國的未來。只有決策部門精心調研,充分論證,改革的風險就會變小,承擔的社會成本就會降低。亡羊補牢,未為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