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平時“翹課”、期末考試前根據老師劃的重點死記硬背突擊應考的“好日子”要結束了。教考分離改革正在全國高校快速推進。
所謂教考分離,即教學與考試的分離,后者包括命題、監考、閱卷的全流程。在教考合一的模式下,教師往往把已有的、現成的知識結論灌輸給學生,并在考前劃重點和指定復習范圍,大多數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來應付通過考試。
遼寧省教育廳近日召開全省深化普通高校本科教學改革工作現場會,提出推進教考分離、完全學分制改革等工作取得實效。遼寧省教育廳還專門印發《關于推進普通高等學校教考分離工作的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提出,從2020年11月開始,在10所左右高校開展教考分離試點,并于2021年1月在試點學校全面實施教考分離;從2021年2月底開始,在全省普通高校全面推進教考分離改革,并于2021年7月基本實現主要考試課程全覆蓋。
教考分離改革其實早已在個別高校展開。2008年以前,東南大學就要求基礎課教師堅持教學研討、集體備課、相互聽課和每周答疑,嚴格實行教考分離,統一出題,流水批改。
2009年,華南理工大學推行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的教考分離,統一閱卷,建立了試題庫,規范了考試環節和教學要求
為什么要實行教考分離?
一名大學英語課教師認為,教考分離可以極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試卷內容不再是課本內容了,學生僅靠臨時抱佛腳,僅僅拘泥于課本上的課文、課后練習題以及課本上的生詞已經無法取得好成績,因此學生不得不在完成課本內容的同時,主動在課下多寫、多練、多背一些課外內容。”
在教考分離模式下,考試內容不是來自課本或者教師的講義,而是考試大綱。
《實施方案》就指出,各高校要在專家團隊的指導下,及時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并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做好考試大綱的編制工作。編制考試大綱,要從課程目標出發,明確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制定難易適度、科學合理的考試標準。
這名大學英語課老師介紹,教考分離有利于學生備考四六級。“想要在四六級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除了掌握課本的基礎知識之外,還要大量課外閱讀和課外練習,才能將課本上學到的內容活學活用。”
在以往,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大學英語課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得學生備考四六級時仍然需要報名專業的培訓班。
但這個過程對于大學生來說也是“殘酷”的,這意味著在大學里“混文憑”越來越難了。上述遼寧省深化普通高校本科教學改革工作現場會就提出,要從學生入學到畢業全過程,大膽進行改革創新,切實做到“讓學生忙起來,讓管理嚴起來”。
早在9月25日,遼寧省還曾召開全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學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遼寧省副省長王明玉在會上強調,這場覆蓋全省普通本科高校的改革,關系遼寧未來高校發展,要“玩真的,干實的”。
高水平題庫是關鍵
山東科技大學從2018年開始,對兩門高等數學課采取了教考分離改革。
其中,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考試完全分離,考試試題是在授課教師完全不參與的情況下,聘請外校專家命制,最后由學校統一組織考試和流水閱卷來完成教學過程。
教考分離的關鍵是建立完善的題庫。常州大學助理研究員蔡永茂介紹,建立一個以大綱、教材為依據的科學、合理、高質量并經過認真篩選的試題庫是非常必要的。
他介紹,一般而言,題庫有三種來源:
一是購買國家統一的試題庫,這種方式比較快捷,但可能購買的題庫不太適合學校的實際教學要求,學校購買后可以根據實際教學要求進行整合。
二是教研室合理分配各種類型的試題難度,將建立起來的試題庫交教務處統一管理。教務處通過系統依據題型、試題數量、難度系數、知識點所占比重等信息輸入組成試卷,然后聘請專家對試題的覆蓋面、難易程度等進行詳細審查。
三是由學校或同類院校間的專家共同進行命題,將試題按性質進行分類,考試之前再組合成卷,最后由課程負責人進行調整并定稿。
《實施方案》也提出要加強題庫建設。要求試題命制要處理好一般知識、基本理論和實踐能力之間的關系,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考核。探索建立應用型本科評價標準,突出相應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考查。
還提出,每個試題庫至少可組成10套以上試卷,各試卷間的重復率應小于20%。試題庫應定期充實、調整,并根據課程的發展和教學要求適時更新。加強對試題庫試題命制的考核評價,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保障。
教考分離可以復制嗎?
教考分離改革并非一勞永逸解決高校教育評價頑疾,推動大學生刻苦讀書的良劑。
山東科技大學基礎課部副教授劉紹慶就介紹,實行教考分離后,短時間內不及格學生所占比例會有所增加。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思考和注意的問題,例如外校專家對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的理解不同,會導致授課的側重點與命題有一定的差距;在某種程度上,會有“應試教育”傾向,影響教學內容的拓展,影響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的訓練。
但她認為,長久地看,教考分離對于激勵教師增加教學投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應用水平,營造良好的學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問題是,教考分離是適合所有學科,還是只適合容易標準化考試的大學公共課。
2014年6月,常州大學曾提出教考三“分離”政策:教與出卷的分離、教與監考的分離、教與試卷批改的分離。
但是,蔡永茂介紹,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于一些新興學科、研究性課程等,因其不斷有新觀點、新成果出現,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必須把這些新的內容不斷地講授給學生,才能讓學生掌握到最新的知識。
如果將這些課程也采用教考分離的模式,勢必會造成教師為應付考試而放棄講授新的觀點和成果。因此,如果盲目地把所有課程考試都采用教考分離的形式,勢必會引起任課教師和學生的不滿。
所以,在實施教考三“分離”政策兩個學期后,常州大學還是把教考分離的重點放在教學大綱較穩定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等課程上。
事實上,考試在內的教育評價不應只有一種形式。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11月16日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要加快建立破“五唯”的教育評價體系,注重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
專家認為,應該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進行考核方式改革。在期末考核中可以將閉卷、開卷、小論文、答辯等方式結合起來,淡化閉卷考試帶來的不利效應,減輕考試給學生帶來的壓力,也能全方位展示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