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立足兩個大局,強化責任擔當,堅持守正創新,系統謀劃、統籌推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理論研究、創作實踐等工作,努力為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理論和人才培養體系貢獻智慧和力量。
聚焦人才培養,精心育好“生力軍”。堅持立德樹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為載體,堅持用馬克思主義鑄魂、用人文素養修身、用國際視野拓界、用特色項目托舉、用未來媒體創新,精心培養“弘道崇德、經世致用”的國際傳播人才。在1959年開設泰米爾語,1965年開設普什圖語、孟加拉語、尼泊爾語、斯瓦希里語、西班牙語、土耳其語、印地語等7個語種專業基礎上,持續增設日語、朝鮮語、馬來語、烏爾都語、法語、德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荷蘭語、俄語、匈牙利語等11個本科專業。發揮特色優勢,積極推動新聞傳播、語言傳播、技術傳播的互通互融,形成以英語、非通用語、影視譯制等20余個本科專業為支撐的多語種人才培養矩陣。拓寬培養層次,發揮引領輻射,不斷完善覆蓋國內外、貫通本碩博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育體系。2010年起開設“發展中國家國際傳播碩士班”“全球傳播雙碩士學位國際交流項目”“傳播學博士國際生班”,累計培養近300名國際傳播人才。2012年開設“國際新聞與傳播碩士班”,面向全球招收新聞與傳播專業國際留學生,著力打造國際傳播專門人才培養實驗區,已培養來自五大洲4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名留學生。2014年設立廣播電視學(國際新聞傳播方向)本科專業,持續為新時代國際傳播工作提供高質量后備人才。
打造高端智庫,勠力寫好“重頭戲”。立足學校科研機構特色,著力推進國際傳播理論和實踐研究,推出更多高質量學術品牌,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端學術智庫,探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利用好“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平臺優勢,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和媒體融合領域前沿問題,聚力“媒體融合的服務模式”“媒體綜合傳播與未來形態”“媒體信息智能處理”三個主攻方向,持續助推高新科技在媒體融合與傳播領域的迭代升級,加快推進科技驅動下的媒體融合與傳播模式創新步伐。鞏固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的品牌優勢,承擔重大研究項目33項,深度參與《國際傳播》期刊建設,持續舉辦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不斷拓展國際化學術網絡。發揮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的先發優勢,設立7家“人類命運共同體海外研究中心”,發起成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學術聯盟”,舉辦“中國智庫論壇”“世界智庫論壇”等品牌活動,系統研究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項目建設、學術研究和國際傳播。創建好覆蓋主要大國、重點國家地區和關鍵小國的國別與區域研究團隊、科研平臺,做精做細做強國別與區域研究。
創作精品佳作,唱響中國“好聲音”。發揮多語種專業優勢,組織師生承擔黨的十九大報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之江新語》等重要文件、著作的翻譯工作,全面做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宣傳,全力服務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闡釋和傳播。發揮影視譯制優勢,以多種語言譯制《舌尖上的中國》等90多部中國影視作品,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助力文化強國進程。發揮特色學科優勢,承擔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電視轉播工作、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動服務保障等重大任務,參與倫敦、里約、東京奧運會的轉播工作,完成大型對外紀錄片《記住鄉愁》撰稿工作,參與策劃北京國際游戲創新科技展等國際活動,助力國際文化交流事業。發揮藝術創作優勢,多部作品入圍斯圖加特國際動畫節、東京國際動畫節等世界重要動畫節,一批學院派動畫電影在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等國際影展上斬獲榮譽,在國際文化舞臺上展示了中國特色、中國智慧。